是先放生還是先念咒,先有業(yè)力還是先有六道輪回?
6、我現(xiàn)在問你:你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?兩個都有過失;先有業(yè)力還是先有六道輪回?兩種都有過失啊。
7、佛離兩邊,空無自性的東西,無所謂的業(yè)力也無所謂的六道輪回。本身就是虛妄,虛妄就是不可得。我們在不可得里面空無自性,要討論說哪一個先,這個還是用觀念在學佛,還是錯誤的,悟道的人就沒有這些問題了。
8、
大藏經(jīng)里面有段故事:在一個深山里面,有七個人志同道合,發(fā)愿修行,他們認為人生險惡,人在世間幾十年時間,生命不長,卻在社會上造了很多的業(yè)。所以他們想找一個比較清靜的地方,共同論道、精進修持,這是他們共同的理想。但是,經(jīng)過了十二年的時間,每一個人的心態(tài)還是一樣,起伏不定,滿心煩惱。他們雖然離開了人群,也不覺得快樂??!他們的煩惱在那里呢?是欲和情未斷。一群人在這清靜的環(huán)境相處久了之后,發(fā)覺沒有什么樂趣,于是回顧在家時有父母兄弟,還有很多男女感情……而在深山里的十二年中,什么都沒有得到,等于是浪費人生。于是這七個人又再聚會互相討論,他們都認為,不如再回社會,娶妻、成家、做事業(yè),所以他們相偕離開了修行十二年的地方。
9、那時佛陀知道這幾個修行人心不定、意不靜,有還俗的心態(tài),于是就在他們必經(jīng)之地打坐,這七個人從深山走到出口的地方,看到佛陀很莊嚴地坐在樹下,他們那時還不認識佛陀,但是,看到佛陀就自然地生起恭敬心,七個人不約而同地向佛跪拜頂禮。
10、他們坐好之后,佛陀就問他們說:“你們從那里來,往那里去,你們修行已經(jīng)多久了?抱什么樣的心態(tài)入深山,又為了何事離開靜處?”七位修行人將他們的經(jīng)過,一五一十向佛稟白。佛陀說:“修行乃是一條心路歷程,必定要修持到不被動態(tài)的情所感染,能夠視富貴如浮云,視名利如敝履。能夠看開亂象,道就在其中!世間最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是非,和社會人群愚癡爭斗的情形,修行最主要就是要看開這些心欲,如果看不開這些俗情亂相,又再投入社會,你們的心會更亂?!?/p>
二、野生魚放生
1、佛陀又說:“一切苦就是因‘集’而成,集合名利、情愛,有這種種心欲會集,所以苦不堪言??!修行雖然是苦,但先苦后甘,修正的快樂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;假使追求名利、追求情愛,雖然樂在前頭,最后受苦時卻萬劫難拔??!因為一切業(yè)因已在人群亂相中形成了!”佛陀的這些啟示,我們也可以拿來應用,確實一切苦就是由“集”而來,集合一切的人我是非而來,就是因為有人我是非,所以才有苦。
2、有時別人說話無心,聽者卻有意,故意抓住對方的把柄及缺點鉆牛角尖,這都是自招惹的煩惱,假使我們對人都用寬心,對一切的事看輕一點、看淡一點,用寬大的心胸互相關(guān)懷,無爭無斗,我們的心念就能很平靜,心若與人無爭則人安,與事無爭則事安,與世無爭則世安,與道無爭則道安,真正的得道就是“無爭”,這就是“道心”。道心分秒都在我們的面前,得道的路也在我們的腳底下。要說遠,實在是不遠;要說近,實在是非常的遙遠,遠近之別在于我們的心念。一念的平靜心那就是道心,一念的煩惱心就成凡夫心了。
3、首先,我初學佛法,是在我和女友分手后,開始自行研習,已有一個月時間。我的情況是:目前我是和他人共同經(jīng)營一店鋪,但合作不愉快,且收入微薄、店鋪正在轉(zhuǎn)讓中,且我家是太極拳正宗世傳,但我練習太極技藝不深,故不能憑此為生(但我一直在努力)。
4、我女友離開我的原因是:覺得我脾氣不好,而且看不到我事業(yè)上的希望,我目前很苦惱,自覺事業(yè)和感情皆無,每天只是念佛,生存都成問題。請問,我是不是應該積極找工作、努力練拳(因為太極是我以后事業(yè)發(fā)展的方向)但佛法說執(zhí)著心不好難道我每日需以念佛為主么?
5、我自知自己罪孽深重三毒心嚴重望您指點迷津不勝感激阿彌陀佛(提問者:晨輝)
6、體恒法師答:所謂居士,就是指有眷屬,有產(chǎn)業(yè)的居家修學佛法者。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法。即便是出世的僧侶,佛陀都不主張完全脫離世間,更何況在家的居士。
7、所以,勸你盡快給自己確定一份穩(wěn)定的工作,在能夠養(yǎng)活自己與家人的基礎(chǔ)之上,再進一步加強佛法的修學。當然,在沒有穩(wěn)定的工作之前,不是說不要學佛,只是不能全部精力用來念佛。因為一個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保障的人,如何能夠安心念佛呢?
8、圣嚴法師:根據(jù)《地藏菩薩本愿經(jīng)》〈閻浮眾生業(yè)感品〉的記載,地藏王菩薩在無量劫以前,曾為一小國王,與其鄰國的國王為友,當時兩國的人民,多造眾惡而不修善行,二王計議,廣設(shè)方便,救濟他們。一王發(fā)愿早成佛道,然后度脫如是眾生;另一國王發(fā)愿先度此等罪苦眾生,令得安樂,至于菩提,然后自己成佛。發(fā)愿早證佛道的國王,就是后來的一切智成就如來,已在距今無量阿僧祗那由他不可說劫之前成佛;另一國王就是后來的地藏王菩薩,以迄于今,尚未成佛。
由這兩個例子,所以有人要問:「究竟是先成佛道好?還是先度眾生好?」
此與各人的本愿有關(guān),一切智成就如來,在因地作國王時所發(fā)誓愿,只說早成佛道而度眾生,未說先成佛道后度眾生。也就是說,愿他于菩薩道的圓滿之時,即成佛道,成佛之后,還度眾生,他在成佛后的壽命,長達六萬劫,當然被他所度的眾生,不可計量。當?shù)夭仄兴_,在因地做國王時,所發(fā)誓愿是:不愿早成佛道,而愿先度一切眾生,故迄于今,仍是菩薩身分。未愿遵循通常菩薩道之三祗百劫的時限,這是出于他個人的悲愿,不是說眾生成佛,都要像地藏菩薩,或者都要像一切智成就如來。
菩薩依愿力受生,眾生依業(yè)力受生,菩薩為救度眾生而往來于三界,眾生是為接受罪報和福報而流轉(zhuǎn)于三界。菩薩雖在三界,卻是已得解脫的自在之身,眾生是被生死業(yè)報束縛的可憐愍者,圣位的菩薩,既是自由自在,那么對于先成佛道或先度眾生,已沒有不同了。所
以,地藏菩薩的「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」,在諸大菩薩之中,悲愿第一。至于其他的菩薩成佛,依照通途乃是經(jīng)過三大阿僧祗劫菩薩道之修行。
所謂菩薩道,即是發(fā)愿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所以不是說不度眾生,就能成佛?!兜夭亟?jīng)》所說的一切智成就如來,發(fā)愿早成佛道,也沒有說不經(jīng)過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及度眾生的階段。只是比起地藏菩薩尚在無量劫中行菩薩道,一切智成就如來是早成佛道了。據(jù)此可
知,早成佛道救度眾生與度盡眾生方成佛道,二者皆系出于諸佛菩薩不同的悲愿。
9、史上最厲害的算命先生,諸葛亮都沒有被選上!還有誰?
10、在中國古代,風水大師人才輩出,遴選出中國古代10位大師: